端午節(jié),從龍的傳人感悟文化自信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飽含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國人心中一直占據(jù)重要位置,。
民間有關(guān)端午節(jié)起源和習俗的說法很多,,其中一種說法稱“端午為崇拜龍圖騰的民族祭祖日”。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傳說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部落標志,,伏羲、女媧和禹都是龍族著名領(lǐng)袖,,后人自稱龍的子孫,、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上古先民會舉行盛大的龍祭,,故端午在當時是“龍的節(jié)日”。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詮釋龍的傳人:“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xù)著黑頭發(fā)、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
從龍的傳人到龍文化的傳承,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滋養(yǎng)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賦予了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氣質(zhì),,積淀了文化自信的豐厚底蘊,。
內(nèi)蒙古赤峰市,因城區(qū)東北部赭紅色的花崗巖山峰而得名,,境內(nèi)有8000年的人類文明史,,紅山文化標志性器物“玉龍”被史學界定為“中華第一龍”。圖片來源:赤峰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8年3月5日他參加內(nèi)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了這一說法。“華夏第一村”“中華第一龍”等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雄辯地說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共同體,。
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chǔ)上的文化自信,,也是更基礎(chǔ)、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重要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自古傳承至今,。龍舟競渡,,代表著拼搏進取、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蘊含龍的傳人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團結(jié)奮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1年江蘇省龍舟精英賽(南京站)暨第四屆秦淮河龍舟競渡大賽舉行。
“咚咚”的鼓聲是沖鋒的號角,,一聲令下,齊心合力,,龍舟隊員們?yōu)楣餐哪繕似床珚^進,。一葉龍舟,在碧波中穿行破浪,,送來了濃郁的節(jié)日氛圍,,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基因。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形成“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jié)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diào):“只要我們堅定道德追求,,不斷激發(fā)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乘風破浪、闊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正是在這種向上向善精神的滋養(yǎng)下,,經(jīng)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wù)”。
“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
龍的傳人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指引,。兩千多年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成為世世代代中國人的人格標尺,。
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下,無數(shù)仁人志士前仆后繼,。從趙一曼“甘將熱血沃中華”的信念,,到焦裕祿“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的志向,;從黃大年“祖國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擔當,,到袁隆平“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誓言……一代代龍的傳人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用愛國主義精神托舉復興夢想,。
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園考察時談到文化自信:“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傳承不絕的寶貴遺產(chǎn),,以文化自信之光喚起億萬追夢人的壯志豪情,在邁向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凝心聚力,、勇毅前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