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頭觀瀾|黃土高坡上的綠色變遷
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榆林市考察調研,了解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情況,。秋日里,,米脂縣高西溝村的溝溝峁峁仍滿目綠色,。
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首曾經的流行歌曲,,一度定格了人們對大西北的印象,。
如今,黃土高坡的模樣已然改變——從20多年前的溝壑縱橫,、黃土滿坡,,變成了現在的滿眼綠色、生機盎然,。
巨變的背后,,是近年來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的實施,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重塑和新生,,書寫了黃土高坡由黃變綠的生態(tài)跨越,。
歌曲里的黃土高坡,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連續(xù)的黃土覆蓋區(qū)——黃土高原,橫跨青,、甘,、寧、陜,、晉,、豫、內蒙古等省區(qū),。陜北黃土高原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黃土被切割成一個個峁、一道道梁,。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后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他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造淤地壩,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
淤地壩是流域綜合治理的一種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農業(yè)生產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曾經,黃土地給人們帶來希望,也帶來了傷痛,。
羊啃禿了草,人砍光了樹,,山扛不了風,,地保不住水,田地成了“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下一場山水褪一層泥,,種一茬莊稼剝一層皮,。農民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卻常常連播下的種子都收不回來,。
陜西曾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省份之一,。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四川,、陜西、甘肅3省率先開展試點,,正式拉開了中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的序幕,。
位于延安市吳起縣的退耕還林森林公園(2019年5月1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各項政策的持續(xù)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有力實施,,黃土高坡的一峁一梁漸漸被綠色點染,延安等退耕還林還草重點地區(qū)還實現了地減糧增,。
黃土高坡迎來了綠色轉機,。昔日“山是和尚頭、水是黃泥溝”的黃土高坡,,如今變成了山川秀美的“好江南”,。
浩蕩黃河縱切黃土高坡,一路奔騰南下,。黃河是世界上含泥沙最多的河流,,有“一石水、六斗泥”之說,。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
2019年,,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xié)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
黃河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
陜西的黃土高原區(qū),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隨著生態(tài)綠化工程推進,,當地不斷加大黃河流域的生態(tài)治理,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治沙奇跡,。
如今,,陜西省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達到60.68%,年均入黃泥沙量已從2000年之前的8億多噸降至約2.7億噸,。原本有著“駝城”之稱的榆林,,森林覆蓋率從0.9%提高到如今的34.8%,成為全國首個干旱半干旱沙區(qū)國家森林城市,。
黃土高坡里的農民栽下的不僅是生態(tài)樹,,也是“搖錢樹”。蘋果,、核桃,、紅棗、花椒……因地制宜的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成為各地退耕還林,、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一招。
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佳州街道木場灣村村民在分揀紅棗(2021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2015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氐搅杭液樱?span id="mphxerk80ooy" class="red">書記沿著崎嶇的山路前往山梁高處的蘋果種植園察看,。得知坡地上種植的蘋果畝產4000斤,,能夠收入2萬多元,總書記很高興,。
依托退耕還林還草培育的綠色資源,,各地還大力發(fā)展觀光旅游、休閑采摘,、森林康養(yǎng)等新型業(yè)態(tài),。昔日上山放羊的村民,,已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如今的黃土高坡,,已不再是單調的一種顏色,,正展現著蓬勃的生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