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故事會丨-30℃到800℃ 感知北京冬奧賽場
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國家速滑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北京冬奧村(冬殘奧村),,北京冬奧運行指揮部調(diào)度中心,,二七廠冰雪項目訓練基地,實地了解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備賽工作情況,,看望慰問運動員、教練員,、運行管理人員,、服務保障人員、科研人員,、媒體記者和志愿者等,,向大家致以新年祝福。
再過30天,,北京冬奧會的大幕即將拉開,。
“我們將竭誠為世界奉獻一屆奧運盛會。”新年前夕,,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再次向世界表達中國態(tài)度,。
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習主席的新年賀詞催人奮進,。
“我們準備好了!”
所有競賽場館全部完工,、賽事組織和服務保障工作穩(wěn)步推進,、冬奧備戰(zhàn)扎實有序……冬奧會備戰(zhàn)現(xiàn)場的廣大冬奧筑夢者和冰雪追夢人,在有條不紊推進各項工作中,,譜寫一曲曲動聽的“冰與火”之歌,,讓世界感知中國人民“一起向未來”的熾熱與真誠。
冬季,,位于北京西北部的小海坨山之巔,,海拔2198米,陣風可達11級,,氣溫低至-30℃,。造雪機,、壓雪車的作業(yè)聲穿透夜幕。
2021年11月15日起,,伴隨著數(shù)十臺造雪機發(fā)出的轟鳴聲,,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qū)、有著“雪飛燕”之稱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正式開啟賽時高山滑雪項目造雪工作,。
“到1月1日,,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整體的76%左右。1月10日造完雪后,,賽道雪的厚度平均在1.5米到2米左右,。壓雪車也在24小時不間斷工作。”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場館運行團隊工作人員說,。
高山滑雪項目被稱作“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速度、激情,、心跳,,源于賽道的難度。根據(jù)冬奧高山滑雪比賽賽道標準,,為保證運動員高速滑行,,雪道表面須保持結(jié)晶狀態(tài)。
造雪作為“冰狀雪”賽道制作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
“20人每天分兩個班次24小時持續(xù)作業(yè),。”工作人員稱,為保證所造的雪能最大限度落在賽道上,,造雪隊員每隔一小時便需要實地查看造雪情況,。
“苦是苦,但是想一想,,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為國家出力,!”“以后我會跟孩子說,北京2022年冬奧會我參與了,!”造雪,、壓雪,、索道、高山救援,、賽道安全防護……誕生于2018年7月2日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運行團隊,,隊員們個個堪稱“雪上飛虎”,。因為熱愛滑雪,期待冬奧,,他們選擇置身“舞臺”幕后,,克服重重困難,,共赴北京冬奧會的冰雪之約。
制冰,,是冬奧會場館技術(shù)實力的綜合展現(xiàn),。光滑穩(wěn)定的冰面,在冰雪項目高水平競技中尤為關鍵,。場館冰面溫差越小,,冰面就越平整,硬度也越均勻,。按照國際滑聯(lián)的要求,,冰面溫差不能超過1.5℃。
作為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的比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的冰面被稱作是“最快的冰”,。
“最快的冰”從何而來?
“冰絲帶”是全球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shù)的冬奧速度滑冰場館,。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環(huán)保的制冰技術(shù),碳排放值趨近于零,。和傳統(tǒng)技術(shù)相比,,這種制冰方式不僅可以提升20%以上效能,冰溫也更均勻,,溫度差基本可以控制在0.5℃以內(nèi),,更有利于運動員滑出好成績。
打造“最快的冰”是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部門協(xié)作,,精確調(diào)整制冷機組參數(shù)、控制水的純度和硬度以及速滑館內(nèi)的溫濕度等,。
“我剛開始覺得制冰可能不是很難,,覺得把水澆到地上,溫度一下來就凍成冰了,。其實要先澆底冰,,然后噴漆,再一遍一遍澆水,,使它一層一層鋪起來達到一定厚度才行,。包括修冰,要不斷找平,,然后不斷地修,。”全程參與國家速滑館制冰工作的“制冰訂單班”學生感慨道。
“冰水轉(zhuǎn)換”“消毒機器人”“‘百米級,、分鐘級’精準氣象預報”“100%‘綠電’供應”……科技為北京冬奧增添了別樣的光彩,,讓“科技冬奧”成色十足,。
火,是溫暖,,是希望,,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道曙光。
還有30天,,奧林匹克之火將再次在國家體育場“鳥巢”上空燃起,,世界各地的冰雪運動員將在北京冬奧的舞臺上展現(xiàn)“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jié)”的奧林匹克精神,。
為展現(xiàn)冬奧火炬靈動飄逸的美感,北京冬奧會火炬“飛揚”一改過去采用金屬隔斷“奧運圣火”與火炬外殼的設計,,以火炬外殼為容器,,將“奧運圣火”直接置于其中燃燒。這也就意味著火炬外殼必須能夠耐住800℃氫氣燃燒的高溫,。
要做到“輕,、固、美”,,首選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作,。但是,“碳纖維復合材料最大的問題是,,跟它相配的樹脂不耐高溫,,一般就200℃左右。而我們面臨的任務是要達到800℃,,甚至更高的溫度,。這是最大的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相關工作人員這樣說道,。
為攻克一系列難題,,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創(chuàng)企業(yè)協(xié)同努力,,解決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極端條件下的應用瓶頸,,實現(xiàn)了火炬外殼在高于800℃的氫氣燃燒環(huán)境中正常使用。
作為凝聚人類美好愿景的重要載體之一,,“飛揚”的設計,,既展現(xiàn)了時代創(chuàng)新的科技感,又展現(xiàn)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帶給人們信心,、溫暖和希望。
時光印證奮進的足跡,。
世界期待中國,,中國做好了準備。讓我們一起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