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為國家做了點事,,國家一直沒忘了咱!”(欣欣向榮的中國)
為了沿線人民能夠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為大家,,搬出來了。這是一種偉大的奉獻精神,。
——習近平
69歲的鄒新曾有兩個家,,每個家都讓習近平總書記掛念。
一個家是一座紅瓦白墻的二層小樓,,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zhèn)鄒莊村,。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座小樓,,詳細詢問鄒新曾家日子過得怎么樣,。
另一個家在16公里外的油坊崗村。11年前,,因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建設,,鄒新曾與油坊崗村幾百名村民一起,搬遷至鄒莊村,。他們的老家沉入了丹江口水庫,,換來汩汩丹江水一路北上,奔向1277公里外的北京團城湖,,沿途潤澤20多座大中城市,、130個縣,惠及7900萬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為了沿線人民能夠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為大家,搬出來了,。這是一種偉大的奉獻精神,。”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qū),。修水庫、護清水,,淅川人二話不說,,舉家搬遷、轉產(chǎn)轉業(yè),、植樹造林……國家持續(xù)幫扶庫區(qū),,淅川人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移民們懷念老家,,但更愿意住在新家”
新春晌午,,日頭正好,鄒新曾的小院里熱鬧得很,。幾個泥瓦工在量尺寸,、摞磚頭,鄒新曾在一旁搭把手,。見記者進院,,他笑著招呼:“正在砌新墻,快完工了,。”
“除了院墻,,家里這陣子還有啥變化嗎?”記者問,。
“怪多哩,!進屋說。”
客廳寬敞,,陳設齊整,。一落座,鄒新曾就夸起現(xiàn)在的居住條件:“我們村家家住上二層‘小別墅’,,村里也鋪上了水泥路,。不像以前在老家只有幾間舊瓦房,全村盡是土路……”
鄒莊村最近喜事不斷,,村民們收到了縣里送的“新年大禮包”,。“政府出錢給村民砌墻,很快還要改造電網(wǎng)和下水道,、建老年公寓,、搞草莓大棚哩。”鄒新曾說,。他揚起眉毛,,伸出兩根手指:“這草莓大棚,一畝地一年估摸能賺2萬!我昨天報了名,,想承包30畝,。”
這些年,鄒新曾的生活變化挺大,,可有件事一直沒變,那就是經(jīng)常騎電動車回老家油坊崗村瞧瞧?,F(xiàn)今的老家,,放眼看去,水天一線,。
對老家,,鄒新曾的孫子記憶模糊,他曾問爺爺:“咱為啥搬家,?”“北京缺水,,咱們得給他們供點水。”鄒新曾回答,。
在鄒莊村,,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沿線人民、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你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吶,你們就是挖井人,。”
鄒新曾對記者感慨:“咱為國家做了點事,,國家一直沒忘了咱!”
多年來,,淅川縣移民搬遷近40萬人,。在黨和政府關懷下,他們的搬遷之路成為通往幸福之路,。
當鄒新曾尋思著種草莓致富的時候,,村民張光先正盼著獼猴桃有個好收成。
在鄒莊村丹江綠色果蔬園基地,,成排的獼猴桃樹下,,張光先麻利地剪掉一根根多余的細枝。她也是因水庫建設而搬遷至鄒莊村的,,如今是果蔬園基地員工,,一個月約有2000元收入。“春天摳芽,,夏天梳花,,秋天除草,冬天剪枝,一年四季有活兒干,、有票子掙,。”張光先說。
咋讓搬遷群眾穩(wěn)得住,、能發(fā)展,、可致富?2015年起,,鄒莊村利用南水北調(diào)移民村產(chǎn)業(yè)發(fā)展資金,,建設丹江綠色果蔬園基地,流轉土地652畝,,種植獼猴桃,、葡萄、蓮藕等,,吸納300多名村民就業(yè),。
采訪中,張光先告訴記者:“講句心里話,,移民們懷念老家,,但更愿意住在新家。”
“為護水把廠子關了,,留給咱的是轉型機遇”
夕陽余暉下,,鍋爐銹跡斑斑,兩根煙囪高聳,,大門牌匾上的字跡依稀可辨——淅川縣豐源化工有限公司,。19年前,這家當?shù)氐?ldquo;明星企業(yè)”就已關停,,但公司負責人王運斌一直沒把廠子賣掉,。他說,準備把這兒建成遺址公園,,紀念淅川人民為南水北調(diào)作出的貢獻,。
守護一庫清水,責任重大,。淅川縣“壯士斷腕”,,先后關停380多家污染企業(yè),豐源化工就在其中,。
企業(yè)關停后,,淅川縣引導企業(yè)轉型升級??h里有汽車零部件關聯(lián)企業(yè)87家,,年產(chǎn)值百億元,,形成特色產(chǎn)業(yè)集群。在政府資金支持下,,王運斌創(chuàng)辦了天一減振器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轉型為一家綠色環(huán)保的汽車減振器生產(chǎn)企業(yè)。
在天一減振器公司車間,,記者遇到了魏青梅,。她曾在豐源化工上班,后來隨著企業(yè)一起轉型,,成了減振器生產(chǎn)線上的操作工,。“現(xiàn)在工作環(huán)境好,賺得也不少,,一個月有三四千元呢。”魏青梅說,。
“沒想到,,為護水把廠子關了,留給咱的是轉型機遇,。”王運斌說,,去年12月,公司榮獲“河南省知識產(chǎn)權優(yōu)勢企業(yè)”稱號,,接下來還要加大研發(fā)投入,,加快邁向高端制造業(yè)。
當?shù)剞r(nóng)業(yè)也經(jīng)歷了一場轉型,。淅川曾是辣椒種植大縣,,但種辣椒需要大量施用化肥,化肥隨雨水流入丹江,,污染了水源,。于是,淅川縣大面積減少辣椒種植,,這讓梅發(fā)德愁得不行,。
梅發(fā)德是淅川縣香花鎮(zhèn)西崗村人,常年做辣椒加工,,全縣辣椒減產(chǎn),,他的生意瀕臨破產(chǎn)。2013年3月,,縣里印發(fā)扶持生態(tài)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意見,,重點支持軟籽石榴、金銀花等產(chǎn)業(yè),。嗅覺敏銳的梅發(fā)德立馬抓住機遇,,投資上百萬元,建起600多畝的九重鎮(zhèn)丹亞湖軟籽石榴基地。
在丹亞湖軟籽石榴基地,,記者看到,,一株株石榴樹伸展枝杈,沿著山坡鋪開,,直至遠處波光粼粼的丹江口水庫,。
春寒料峭,恰是石榴樹補肥好時節(jié),,記者見到梅發(fā)德,,他正在手機上操作“水肥一體化”小程序——選擇需要澆灌的區(qū)域,點擊“開始”,,一瞬間,,儲存在水箱中的有機肥,順著細管道準準地滴灌到每株石榴樹下,。
“這套智能灌溉設備是縣里免費給安裝的,。”梅發(fā)德樂呵呵地說,“政府還每年給基地補貼200噸有機肥,,派技術員現(xiàn)場指導石榴種植哩,。”
聊到基地經(jīng)營狀況,梅發(fā)德連說幾個“可不賴”,。一年下來,,他的基地能掙100多萬元。站在石榴樹下,,他向記者盤算新的一年:等石榴發(fā)芽了,,開花了,鮮紅的果實壓滿枝頭……“肯定又是一個好年景,!”
“丹江水清不清,,就看淅川山綠不綠”
淅川當?shù)赜芯湓挘?ldquo;丹江水清不清,就看淅川山綠不綠,。”可淅川偏偏很多山上不長樹,,全縣荒山石漠化面積曾達到125萬畝,其中55萬畝是重度石漠化,,且集中在丹江口水庫周圍,。荒山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威脅著水庫水質(zhì),。
淅川縣想方設法創(chuàng)新造林機制,采取市場化運作,、合同化造林模式,,與企業(yè)和造林大戶簽訂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兌付造林資金,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在大石橋鄉(xiāng)采訪時,,記者沿丹江口水庫向北走,滿眼蒼翠,。松柏從山腳延伸至山頂,,在石縫間頑強挺立。這些松柏,,不少是造林大戶石俊俠的“娃兒”,。他常說:“養(yǎng)棵樹,跟養(yǎng)個娃兒一樣,。”
從2013年起,,石俊俠帶著村民們在石頭山上造林。山上沒土,,他們肩挑手抬,,把土一袋袋搬運上去;山上沒水,,他們一壺壺提來水,,還發(fā)明了“酒瓶滴灌法”——把幾萬個裝滿水的啤酒瓶倒插在樹根部,,讓水慢慢滲進土壤,。鎬、锨不知用壞了多少把,,鞋也不知磨破了多少雙,。
正是因為有眾多“石俊俠們”,近年來,,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積10萬畝以上?,F(xiàn)在,全縣森林覆蓋率45%以上,,53.2萬畝荒山重披綠裝,。
山青了、水綠了,,淅川人守山守水,,但不守窮。石頭山上能種松柏,,也能種出“金果子”,。
在馬蹬鎮(zhèn)白渡村,有人愣是在石頭山的坡間地里,,種活了一大片冬桃,。碰到記者時,,冬桃種植大戶吳紅明滿臉喜氣。原來,,他種的冬桃一把賣了30萬元,。
“在石頭山上種桃可不是吹的?;纳?jīng)]路,,得先用挖掘機開路,然后背土,、背苗上去,。”吳紅明說。
“上山種桃這么難,,為啥不換個地方,?”記者問。
吳紅明一昂頭:“哪兒都沒這兒好,!丹江水澆灌過的冬桃,,個兒大、味兒正,、賣相好哩,!”
庫區(qū)百姓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生態(tài)好了,日子也就好了,。到去年底,,淅川縣已培育森林鄉(xiāng)村20個、鄉(xiāng)村旅游示范村36個,,1.1萬多戶群眾吃上“生態(tài)飯”,。
當?shù)卮迕裾f:“山有多綠,水就有多清,。”經(jīng)過淅川人不懈努力,,丹江口水庫各水質(zhì)斷面監(jiān)測結果均達到或優(yōu)于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zhì)穩(wěn)定達標且持續(xù)向好,。新春之際,,記者在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極目遠望,只見水面澄凈,,宛如一塊晶瑩剔透的碧玉,,滋養(yǎng)著庫區(qū)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