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紅色軍休故事百人講(53)|王次華:懷念醫(yī)學科學家謝醒吾
王次華:有的人死了,卻永遠活著,。165醫(yī)院門診部原主治醫(yī)師謝醒吾就是這樣的一位長者,。他雖然已經去世三十多年了,,但是他依然活在我心里,活在它醫(yī)治過的傷病員心里,,每次想起,,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歷歷在目。
我是一九七零年冬從哈爾濱市解放軍211中心醫(yī)院調到原165醫(yī)院,、現(xiàn)九二二醫(yī)院工作的,。剛開始我被分配在門診部工作。當時在門診部工作除了看門診輪流值班外,,每天晚餐后還要背著保健箱到家屬區(qū)巡診,。門診部的謝醒吾醫(yī)師已年過半百,兩鬢如霜,,又常年疾病纏身,,顯得分外衰老,大家都稱呼他謝老,,當然他也是我們重點巡診的對象,。我第一次到謝老家去巡診,就被他臥室墻上的一個相框吸引住了,,相框內是謝老和劉少奇主席的合影,。于是我就和謝老聊起這個相框的照片。聊起那張照片,,他當時也非常激動,,又仿佛回到了當年的歲月:原來在那充滿激情的年代,謝老不辭辛勞一心撲在搞科研上,,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研制出我國第一臺腸息肉結扎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光榮出席國家科技表彰大會,,劉少奇主席接見參加大會的全體代表并和全體代表合影留念。在那個還沒有纖維腸鏡的年代,,腸息肉結扎器,,在當時作用大著呢,為當時不少的患者解除了疾病的痛苦,。我看門診遇到便血的病人,,都會做指檢或做腸鏡檢查,在當時這個檢查和息肉結扎治療都是免費的,,每當我發(fā)現(xiàn)直腸或乙狀結腸息肉時,,我都會及時報告謝老,盡管謝老身體非常不好,,但對我總是有求必應,。我每次配合他給病人進行息肉結扎時,,心中都會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呼吸非常費力,每次奮力吸氣時,,胸骨上窩和鎖骨上窩深深凹陷像兩個坑,,像拉風箱那樣還發(fā)出喘啰聲,有時口唇還有些發(fā)紺,。他的眼睛高度近視,,他用有些顫抖的雙手握著腸鏡和結扎器,他的視覺器官,、嗅覺器官距離患者肛門僅有幾厘米遠,,還不時的有稀薄的排泄物從肛門流出。他一絲不茍地工作著,,全然不顧自己的疲勞和忍受疾病的折磨,,不怕臟不怕臭,一心只想著盡快解除病人的痛苦,。那一幕,,已經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成了我這一輩子的榜樣,。
我們的謝老刻苦學習也是有名的,。我們醫(yī)院的醫(yī)生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謝老竟然能把當時一本最權威的內科學——希氏內科學背誦!由于他的功底扎實臨床碰到一些疑難雜癥,,找到他都會迎刃而解。
最后還是講一講他背著氧氣袋鼻子插著氧氣管研制人工呼吸機的感人故事吧,。
謝老是一位科研迷,,盡管謝老年歲已高,而且已經出現(xiàn)呼吸功能不全,,離不開氧氣袋了,,他全然把自己身體的事置之度外。就這樣謝老自己背著個氧氣袋,,鼻子里插著氧氣管依然是不顧一切地撲在科研上,。醫(yī)院領導為了照顧他的身體方便他的工作,就在他家的住處設立了一間簡易的作坊,,并派了一名技師協(xié)助他工作,。在謝老廢寢忘食的工作下,終于研制出了我國首臺人工呼吸機,,其設計原理比當時美國的鷹牌人工呼吸機還要先進,。在他有生之年他還用土法生產了幾臺人工呼吸機。當時衛(wèi)生部發(fā)到幾家部隊醫(yī)院試用,,由于工藝上比較粗糙,,使用中出現(xiàn)故障較多,,謝老還沒來得及改良,疾病就奪去了他的生命,,隨著謝老的仙逝,,當時這個國產人工呼吸機的研制工作就此夭折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講述:王次華 整理:歐陽勝梅 圖片:夏森林 視頻:周孝芳)
人物簡介:
王次華:(1936.12——)
1,、1962年8月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學員
2、1972年1月165醫(yī)院門診部軍醫(yī)
3,、1973年10月165醫(yī)院門診部主治軍醫(yī)
4,、1993年11月165醫(yī)院專家組主任醫(yī)師
5、1997年2月批準退休
獲得榮譽:
1,、1983年1月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在治療病人過程中做好病人思想工作積極治療,。獲嘉獎一次,。
2、1987年12月經常加班加點,,工作到凌晨,。各方面工作都能完美完成獲得嘉獎一次。
(資料提供:衡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