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鏡頭丨“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
“老同志,,你就是去國際上領獎的那位吧?”
“你是什么時候到場里的,?”
“你們現在生活怎么樣?住在哪里,?”
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的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在同林場三代職工代表交流時,,總書記一下子就說出了第一代退休職工代表陳彥嫻的情況,。
2017年,陳彥嫻代表林場職工領回了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頒發(fā)的“地球衛(wèi)士獎”,。
“總書記那么忙,,還記著我這個普通的工人,讓我們覺得非常親切,。”年過七旬的陳彥嫻回憶,,總書記說他之前沒有來過承德,也沒有來過塞罕壩,,但總書記對塞罕壩非常了解,。
早在此次考察的4年之前,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稱贊林場的建設者們“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
“承德我是頭一回來,一直心向往之,。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實地看一看。”此次習近平總書記的承德之行,,第一站就來到這片綠意盎然的林海,。
塞罕壩位于河北北部,半個多世紀前還是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茫?;脑缃襁@里已建成百萬畝林場,,成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如同一只展翅雄鷹,,塞罕壩扼守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守衛(wèi)著京津冀和華北地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
滄桑巨變背后,是三代塞罕壩人的辛苦付出和無私奉獻,。
新華社記者拍攝這張照片的地方——尚海紀念林,,正是百萬畝綠色林海的起源地,旁邊有一塊寫著“綠之源”的石碑,。
“尚海”二字指的是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
60年前的塞罕壩,除了寒冷,,就是風沙,,生活環(huán)境異常艱苦。王尚海帶領著一支369人,、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隊伍在茫?;脑祥_始造林。
一開始,,林場的造林成活率不足8%,,大家的熱情勁兒被狠狠潑了冷水。王尚海的倔勁兒卻上來了,,他騎著馬跑遍了林場的山山嶺嶺,,決定帶領百余人開展“造林大會戰(zhàn)”。
紀念林里的展板上,,一張老照片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照片上,王尚海正蹲在地上同職工一起研究造林技術,。
“這就是當年‘造林大會戰(zhàn)’的情景吧,?”凝視照片,總書記詢問,。
“對,。”林場場長陳智卿指著一張張老照片向總書記介紹:當時造林要一個人插苗,兩個人在上面把土踏實,,防止苗木失水,;老一代塞罕壩人是騎馬護林,當時要住馬架子,,喝水靠化積雪,。
“當時這么艱苦的條件下,把林子造起來了,!”總書記感慨地說,,并問起王尚海同志的有關情況。
“他始終放不下這片林子,,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從遺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這里,與這里的一草一木永遠相伴,。”陳智卿介紹,。
沿著木棧道,總書記步入林中,。在一棵落葉松前,,總書記仰頭看了看高大的樹干,還特地用手丈量了一番:“長得很好,,樹干很直。”
“森林怎么撫育的”“林子里生物多樣性怎樣”“有沒有上層生物鏈的動物”……總書記一路走一路問,,詳細了解林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情況,。
“我告訴總書記,這里經常出現黑琴雞,、狍子,,這些年還發(fā)現了狼???span id="mphxerk80ooy" class="red">書記聽了很高興,,笑著說這個很好。”陳智卿回憶說,。
從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到意氣風發(fā)的青年,守林護林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面對三代林場職工,,習近平總書記說:“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總書記說,,抓生態(tài)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經歷了建場初期的困難,,陳彥嫻老人對總書記這句話感觸良多,“我們要將塞罕壩精神代代相傳,,不論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要把自己全部的力量付出給腳下的這片土地。”
如今,,塞罕壩精神已經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的綠色正將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鐫刻著執(zhí)政者奮進的步伐,。4月18日起,,新華社開設“近鏡頭•溫暖的瞬間”欄目,精心選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精彩瞬間,,講述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溫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