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近 | 中國和蘇里南如何打造“南南合作的典范”
蘇里南總統(tǒng)昌德利卡佩爾薩德·單多吉是中蘇兩國政黨友好交往的親歷者,。多年前一次來華培訓經歷,,為他打開了觀察中國治國理政經驗的窗口。“我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理念,。”他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回憶,。
在中國同蘇里南建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5周年之際,單多吉總統(tǒng)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4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同單多吉總統(tǒng)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在形容兩國關系時強調了同一個關鍵詞——“南南合作的典范”,。
4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蘇里南總統(tǒng)單多吉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前,,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為單多吉舉行歡迎儀式。
這一“典范”體現(xiàn)在兩國關系的方方面面,,而兩國人民的體會最為真切,。
“走進蘇里南人民的心里”
蘇里南是第一批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guī)劃的加勒比國家之一。
距離首都帕拉馬里博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薩拉馬卡區(qū),,眼下正是柚子豐收季,。在農戶阿什溫·杜基家的果園里,樹枝低垂,,碩果累累,,杜基和弟弟帶著工人們忙碌采摘。以往,,這家人連買農具都要向親朋好友借錢,。能過上好日子,離不開中國農業(yè)技術專家的支持,。
4月5日,,蘇里南農戶阿什溫·杜基(中)同中國農業(yè)技術專家展示豐收的柚子。
2022年,,中國援蘇里南農業(yè)技術合作中心技術援助項目啟動,,計劃舉辦10期培訓班、共培訓300人以上,。單多吉總統(tǒng)專程出席啟動儀式,。在他看來,中國先進技術培育了高產量,、高質量的農產品,,能與中國展開農業(yè)合作對蘇里南至關重要,。
24歲的杜基就住在合作中心附近,很快和中國專家成為朋友,。中國專家?guī)缀趺刻於紩ザ呕业奶锏?,在種苗培育、肥料使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對他進行指導,。他開始種植辣椒,、茄子、西瓜等作物,,不僅能在本地市場銷售,,還出口到鄰國。他告訴記者,,得益于中國專家?guī)淼南冗M技術和優(yōu)質種苗,,他家種植作物的產量翻了一番,年收入增加了一倍,。
這個青年農戶不僅知道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認為“這么好的倡議”與自己息息相關,“能幫我們把農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4月3日,,在中國援蘇里南農業(yè)技術合作中心,學員在學習農業(yè)相關知識,。
單多吉總統(tǒng)本人多次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表達由衷認同——“所有參與國家都能從共建‘一帶一路’中受益”“我的國家也受益頗多”“對促進世界和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重大”,。
蘇里南農牧漁業(yè)部官員雅松·巴克告訴記者,一些當?shù)剞r業(yè)技術人員每天乘車兩個半小時來中心參加培訓,,再把學到的技術帶回去傳授給身邊農戶,,風雨無阻,對學習中國技術充滿熱情,。“我們同中國農業(yè)專家合作得相當好,,目標相同、齊心協(xié)力,。”
來自湖南的蔬菜育種栽培專家蘇利榮說,,合作中心深得當?shù)剞r戶信任和喜愛,不少人帶著問題上門請教,。蘇里南政府部門經常組織中國專家到當?shù)剞r場和生產基地調研和指導,。“我感到我們真正走進了蘇里南人民的心里。”他說,。
4月5日,,農戶阿什溫·杜基與中國農業(yè)技術專家一起把西瓜秧苗移栽到田地里。
蘇里南農學研究員簡·亞格納特認為,中國先進經驗幫助蘇里南提高農業(yè)生產率,、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蘇中農業(yè)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切艱辛都值得”
從首都到蘇里南河畔的博托帕西村,,需要驅車兩個多小時,再搭船逆流而上3個小時,。旱季時交通更困難,,蘇里南河水位降低,巨石,、險灘不斷,。以往,沿河幾十個村落僅依靠柴油發(fā)電,,每天供電就幾小時,,還時常停電,村民們都期盼穩(wěn)定的供電,。如今,,中國提供的低碳能源方案幫助他們實現(xiàn)了心愿。
圖為中國電建蘇里南村莊微電網(wǎng)光伏項目,。(受訪者供圖)
2019年9月,,應蘇里南自然資源部的迫切需求,,中國電建集團與蘇方簽訂承建合同,。2020年,胡亞巴村建成首個微電網(wǎng)光伏混合電站,,村民用電24小時不間斷,,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這讓附近博托帕西村村民波特羨慕不已,。他曾到首都帕拉馬里博上過幾年學,,能用英語交流。2021年10月,,中國電建集團來到博托帕西村,,開啟二期項目。波特立即站出來,,承擔翻譯任務,。“我愿意幫助中國企業(yè)和村民們溝通,用電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他告訴記者,。
中國能源方案所蘊含的綠色理念,贏得當?shù)厝苏J同。蘇里南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波特說:“我們居住在雨林中,,一直都與自然和諧相處,而現(xiàn)在中國人推行的光伏發(fā)電技術不會破壞本地自然環(huán)境,,這正是我們需要的,。”
中國電建集團在當?shù)氐墓芾砣藛T熊澤坤介紹,二期項目共有5個站點,,服務40個村子,。他說,建設期間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運輸設備路上還遇到過險情,,可是對中國建設者來說,一想到村里燈光點亮時孩子們的歡呼聲,,看到孩子們在燈下認真學習,,“這一切艱辛都值得”。
4月3日,,蘇里南孔子學院老師同當?shù)貙W員交流中國農業(yè)歷史,、飲食文化。
13歲的博托帕西村少年迪尼奧·阿賈科對中國技術點亮的未來很憧憬,。“有了穩(wěn)定供電,,我晚上就能更加安心寫作業(yè),還能吃上冰箱里保鮮的食物,。”他還有了更多長遠的打算,,“希望有機會到中國學習”。
“真實,、豐富,、立體的中國”
在蘇里南北部的瓦尼卡區(qū),提到中國援建的瓦尼卡醫(yī)院,,許多當?shù)厝硕紩Q起大拇指,。
自2020年2月開診以來,瓦尼卡醫(yī)院可覆蓋當?shù)丶s15萬人的就醫(yī)需求,。“如果沒有這家醫(yī)院,,許多本地患者難以得到及時、良好的治療,。”當?shù)蒯t(yī)護人員阿林姬·索尼婭說,。
“醫(yī)院里設施齊全,”瓦尼卡醫(yī)院護士馬萊娜·西爾韋拉·豐塞卡告訴記者,,“中國提供的重要支持讓很多蘇里南人實實在在受益,。”
“西方通過所謂援助來掠奪我們的自然資源,,而中國人真正想看看我們的實際情況怎么樣,思考怎樣能更好地幫助我們,。”這是政府工作人員伊馮娜·克薩爾辛通過親眼觀察得出的結論,。
50歲的克薩爾辛去年第一次到中國,與30多位來自加勒比國家代表一起,,參訪北京,、上海、山東等地,。十多天的訪華之行,,豐富了她對中國的認知。“還沒走出機場,,一些西方媒體營造的中國刻板印象就被打破了,。一切都非常專業(yè)、井井有條,,人們舉止和善,、親切友好。”她說,,參訪期間看到的真實,、豐富、立體的中國,,“令同行的30多位代表都和我一樣深感震撼”,。
在農村參觀時,她向來接待的村民提出一個問題:“中國農村發(fā)展這樣好的秘訣是什么,?”“愛國,,愛家。”村民給出的這個答案,,讓她很受觸動,。
4月6日,,在蘇里南首都帕拉馬里博拍攝的蘇里南河沿岸景觀(無人機照片),。
從中國高鐵、醫(yī)院運營到公園健身,,克薩爾辛想把觀察到的各類建設經驗都帶回國,。“中國的發(fā)展不僅體現(xiàn)在高樓大廈、高科技,,也體現(xiàn)在人們的精神面貌上,,”克薩爾辛說,“我希望能有更多蘇里南人去中國看看,,看看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策劃:倪四義 姜巖
監(jiān)制:鄧玉山 韓墨 趙凱
統(tǒng)籌:閆珺巖 孫浩
記者:何冰 王植櫻 趙焱 王林園 王雅晨 李夢馨
編輯:張代蕾 喬繼紅 陳杉 謝棟風 王豐豐 程大雨
攝影:申宏 李夢馨 王林園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