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觀察·瞬間|最早的“中國”,,日新的中國
2024-09-12 08:12:31 來源:新華社
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寶雞市,考察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了解當地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等情況,。
新華社記者的鏡頭定格了這樣的瞬間:總書記在一件國寶級青銅器——何尊前駐足凝視,細致察看,。
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何尊1963年在寶雞出土,,制造于西周早期,內底銘文中有“宅茲中國”四個字,,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一詞的最早記載,。
器以述史,物以載道,。
3000多年前的一字一畫,,穿越歷史時空,成為這片土地的共同名字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自信之源,。
何以中國,?念茲在茲。
2020年,,在陜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溯古言今:“‘中國’二字最早見于在陜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
2023年5月,,總書記在古都西安主持首屆中國-中亞峰會,,贈送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就有“何尊”紀念品,。
2023年6月,,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之前,總書記來到中國考古博物館,參觀文明起源和宅茲中國專題展,。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的標注,更是一個綿延不斷,、輝光日新的文化生命體,。
正如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所深刻指出的:“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xiàn)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寶雞,,是周文化發(fā)祥地,,這里的周原,是中華民族文化,、文明和文脈的重要原點,。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今日之中國,正沿著宏闊深遠的來路,,奔向民族復興的光輝前程,。
策劃:沈虹冰、張曉松,、鞠鵬
主筆:朱基釵,、張研
視覺:張愛芳、張惠慧
新華社國內部,、陜西分社聯(lián)合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