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言道 | 侗寨迎接習近平的這段表演,很不簡單
中新網(wǎng)3月21日電題:侗寨迎接習近平的這段表演,,很不簡單
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同鄉(xiāng)親們親切交流,。身著民族盛裝的村民,,唱起了世代相傳的侗族大歌。
習近平總書記說,,吊腳樓,、古寨、非遺樂器,、侗族大歌,、蠟染工藝,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樸也很時尚,。
“總書記聽得認真,還夸贊侗族大歌保護得好,、演唱得好,,十分專業(yè)。”參與現(xiàn)場表演的肇興侗寨村民陸昌龍接受采訪時表示,,“那一刻,,我的內心滿是感動與自豪,這是莫大的鼓舞,,我們定當將這些珍貴的曲目代代相傳,!”
這些從山野間飄出的天籟之音,已經(jīng)傳唱了2500多年,。
由于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來,侗族人以歌代言,、以歌傳情,、以歌記事,通過以老帶新,、以大帶小的口傳親授,,將侗族大歌代代相傳,。
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高音部像蟬翼劃破晨霧,,中音部如溪水漫過青石,,低音部則是土地深處的共鳴。
從歷史故事到生活禮儀,,侗族人不僅歌唱自然之美,、愛情與友誼,還唱出對生活的熱愛,。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侗族大歌的聲音飄出了深山,走向了世界,。
1986年,,侗族大歌亮相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jié),第一次登上世界舞臺就技驚四座,,被譽為“如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委員會評委們稱它為“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傳承。他曾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yǎng)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世紀80年代起,,侗族大歌開始被引進小學和中學課堂,,部分高校還開辦了侗歌,、蘆笙,、少數(shù)民族歌舞等專業(yè),讓藝術在年輕人的心中萌芽,、開花,。
春節(jié)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里,,被觀眾頻頻點贊的“寶蓮盛開”配樂,,正是來自侗族大歌。目前,,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侗族大歌舞臺表演創(chuàng)作人才培訓》正式開班,,為侗族大歌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讓2500多歲的天籟之音越傳越遠,,愈發(fā)動聽。
|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jiān)制: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tǒng)籌:馬學玲 闞楓
|執(zhí)筆:張曦 任思雨
|校對:孫靜波
|視覺:倪雯冰
|中國新聞網(wǎng)“習言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