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關頭——紅色紀念館之旅》第五集:屈指行程二萬
從歷史關頭的變與不變,,回望百年大黨的風雨兼程,;
從時代背景的同與不同,解讀百年大黨的勝利密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欄目
推出十集特別節(jié)目《歷史關頭》,,
敬請關注!
本集節(jié)目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三軍會師紀念館為主題,,從總書記的關注點,、三軍會師的革命文物故事、歷史關頭的經驗總結,、歷史經驗的指導意義等角度,,對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具有偉大意義的三軍勝利會師進行了論述,,彰顯中國共產黨把握時代脈搏,、克服艱難險阻、進行偉大斗爭的輝煌歷程,。
凝視:總書記的關注點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踏上戰(zhàn)略轉移的漫漫征程,開始了長征,。經過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斬關奪隘,,長驅幾萬里,終于取得戰(zhàn)略轉移的勝利,。那么在紅軍勝利會師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究竟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全新的歷史關頭,。
2016年7月18日,,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瞻仰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并參觀了三軍會師紀念館,。在三軍會師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關注了哪些革命文物?又做了哪些重要論述,?為習近平總書記做現(xiàn)場講解的寧夏博物館講解員王鳳杰作了詳細講述,。
寧夏博物館講解員王鳳杰
回望:百年瞬間的故事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漫漫長征路上,紅軍留下的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愈挫愈勇,、闖關制勝的偉大精神。那么在寧夏,,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在向今天的我們訴說著那段過往的歲月,?文物見證歷史,護寶人,、寧夏博物館副館長陳永耘走進革命故地,,透過紅軍西征時用過的海螺號、將臺堡紅軍會師聯(lián)歡大會時使用過的汽燈,、鹽池縣革命委員會借糧證,、定邊縣革命委員會借糧證等珍貴革命文物,回望百年瞬間故事,。
本集護寶人,、寧夏博物館副館長陳永耘
聆聽:歷史關頭的經驗總結
長征途中,我們黨高舉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的大旗,,推動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吹響了全民族覺醒和奮起的號角,匯聚起團結抗日,、一致對外的強大力量,。震驚世界的偉大長征在民族獨立的緊要關頭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毛澤東名句“不到長城非好漢”背后的寓意究竟是什么,?
讓我們回到演播室,,跟隨南京師范大學酈波教授,一起聆聽更多來自歷史深處的回響,,解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在紅軍勝利會師之后的歷史抉擇,。
本集文化學者、南京師范大學酈波教授
銘記:歷史經驗的指導意義
紅軍的勝利會師,,是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勇闖難關的結果,也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再闖新關的起點,,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下了偉大長征精神,。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繼承發(fā)揚長征精神,?又該如何走好我們自己的長征路呢?中共中央黨校沈傳亮教授從四個方面作出闡釋:
一是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就要堅定理想信念,,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二是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就要堅定“四個自信”,,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新勝利而矢志奮斗;三是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就要堅持人民至上,,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四是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就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而矢志奮斗。
本集黨史專家,、中共中央黨校沈傳亮教授
沈傳亮教授最后說,,偉大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進行偉大斗爭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偉大長征精神,,學習偉大長征精神,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使之成為我們黨和國家不斷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歷史關頭——紅色紀念館之旅》
11月6日
CCTV-10 12:00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