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心系香江| ?“中央將一如既往支持香港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
回歸祖國25年的香港,,正處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興,,就需要在破解民生難點和深層次矛盾上打開突破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香港民生,,一再重申中央對香港發(fā)展前景的堅定信心,。
“我們都很關心香港居民的生活”
有一個鏡頭,深深印在香港人民心中——
2008年7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考察香港,,專門抽出時間深入普通社區(qū)。“我們都很關心香港居民的生活,,所以到你家里來看看,。”在市民余杜勝家,習近平細心地詢問了工資福利,、小區(qū)治安等問題,。當聽到香港市民對物價上漲感受強烈時,習近平說,,價格的上漲有多種原因,,解決的辦法,一是政府要控制物價,,二來是要發(fā)展經濟,,增加收入,對于低收入的群體要多些支持和幫助,。
聚焦發(fā)展改善民生,,是香港獲得突破的不二法寶。這次香港之行,,習近平提出:“今后,,只要是對香港經濟發(fā)展、民生改善有利的事情,中央政府都會繼續(xù)積極予以支持,。”
習近平以深邃寬廣的眼光洞察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間,,他親自謀劃和推動了大量內地同香港的合作項目,;在中央,分管港澳工作后進一步了解香港社情民意,。
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參加香港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希望香港地區(qū)全國人大代表多提建設性意見,,為促進香港經濟發(fā)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為鞏固擴大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廣泛團結發(fā)揮積極作用,。次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再次強調“共同維護好,、發(fā)展好香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良好局面”,。
“著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為處于歷史關口的香港指明發(fā)展方向,,持續(xù)關注香港民生改善的難點和重點,。
香港抗疫和民眾安危牽動著中央政府的心,習近平主席為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依法制止和懲治暴力活動就是維護香港廣大民眾的福祉,,要堅定不移”“中央政府已經并將繼續(x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全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抗擊疫情”“堅決執(zhí)行香港國安法,依法止暴制亂,、撥亂反正,,維護法治的權威和尊嚴”……
推動香港抗疫和經濟復蘇背后,蘊含著習近平主席一以貫之的“人民至上”理念,。他在2015年會見來京述職的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梁振英時指出,謀發(fā)展,、保穩(wěn)定,、促和諧是香港廣大市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特別行政區(qū)的主要任務,;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表示,,“要以人為本、紓困解難,著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2019年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指出,“要做好與社會各界對話和改善民生等工作”……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民生改善步伐不斷加大,。近幾年發(fā)布的施政報告中,扶貧,、安老,、助弱、教育資助始終是施政重點,,拿2021年施政報告來說,,特區(qū)政府用于醫(yī)療和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四年間增幅分別為53%和62%,。
“香港的命運從來同祖國緊密相連”
對于香港民生改善這件事,,習近平主席放在國家層面進行整體考量。
“中央始終是香港發(fā)展的堅強后盾,。中央將一如既往支持香港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2017年6月,,習近平主席時隔9年再度踏上香港,。同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
“東江的水質怎么樣,?”2014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一來到廣東代表團馬上關切地詢問,。東深供水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興建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隨著這個香港唯一外來水源的利用率達到國際警戒線頂峰,,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啟,。2019年,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被納入《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建成后將為香港發(fā)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支撐,,進一步解決香港人的吃水問題。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qū),,香港與內地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故事還有很多: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讓香港正式接入國家高速公路網,,粵港澳高校聯(lián)盟成為匯聚三地高等教育資源的重要平臺,粵港澳大灣區(qū)城市旅游聯(lián)合會幫助香港吸引更多海外旅客……
“希望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和社會各界凝聚共識,,用足用好中央的各項支持政策,,與祖國內地攜手并進,、共創(chuàng)輝煌”“香港的命運從來同祖國緊密相連”“香港繁榮穩(wěn)定是香港同胞的心愿,也是祖國人民的期盼”……習近平主席的殷殷期許,,堅定有力,。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香港市民生活必定會更加幸福,,香港的明天必定會更加美好,。
策劃:溫紅彥 杜尚澤
統(tǒng)籌:張煒 李翔
文字:吳姍
設計:宋嵩 王威 陳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