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語品讀|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風格鮮明,、思想深邃,、內涵深刻,用歷史映照現(xiàn)實,、遠觀未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充滿魅力的語言,,是習近平總書記執(zhí)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xiàn)。央視網(wǎng)《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習語品讀”系列,,以“新聞漫畫+文字品讀”的形式,,帶您從不同維度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家,,糧食安全一直被視為“國之大者”,。地為糧之本,想要牢牢端穩(wěn)中國飯碗,,保護好耕地是核心要義,。
每年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自2019年以來,,“節(jié)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已連續(xù)五年成為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旨在號召全社會樹立節(jié)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意識,,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而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之所系的頭等大事。
2020年12月28日,,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2022年3月6日,,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yè)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再次強調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總書記連續(xù)兩次用“長牙齒”來巧喻能“咬人”的嚴格措施,,要求保護耕地的措施要夠“剛”、夠“硬核”,,能夠真正“咬得疼”違規(guī)者,,體現(xiàn)出他“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堅定決心和戰(zhàn)略定力,。
這份對耕地保護真抓實干的良苦用心,,可以一直追溯到習近平年輕的時候。
習近平當知青的梁家河村是典型的陜北黃土高原地貌,,溝壑縱橫,、常年干旱,需要靠天吃飯,。1974年1月,,20歲的習近平成為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們淤地造田,,攔河打壩,增加農田面積,。
在和村民在聊天時,,他若有所思:“黑子,你說咱梁家河為啥窮,?為啥吃不飽飯,?就是因為土地太少了,。這里打上壩,,增加這么大面積的水澆地,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益,。咱說啥也得干成這個事,!”
言出必行。在他的帶動下,,村里增加了幾十畝耕地,。他帶領大家打出的壩頂?shù)耐恋兀蔀榱杭液哟遄詈?、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p>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作出了“要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須向荒灘進軍”的決策部署,,一直沉睡的荒灘種上了果樹、花生,、小雜糧,,正定的人均收入實現(xiàn)了翻一番。
在福建,,習近平曾先后5次到我國南方紅壤區(qū)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qū)域之一長汀調研指導,,發(fā)出了徹底消滅荒山的動員令,讓“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舊貌換了新顏,。
在浙江,,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撰文指出,土地要素制約是一個硬制約,,在土地問題上要“長期從緊過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回望習近平總書記的國內考察足跡,,他幾乎走遍了主要農區(qū),,多次深入田間地頭看收成,反復強調保護耕地的重要性,。截至2022年底,,全國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wěn)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