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總書記的用典智慧②
《元史》中記載了理學家許衡的一個故事:某個炎炎夏日,,許衡外出,看見行人紛紛到路邊的一棵梨樹下摘梨解渴,,他卻不去摘,。有人問他,如今兵荒馬亂的,,這棵梨樹已經(jīng)沒有主人了,,你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許衡回答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習近平在2022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2022年3月1日)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05:17
正值酷暑,,口干舌燥,,誰不知梨子香甜可口呢?梨樹又無主人,,摘下一只有何妨,?
對此,許衡不是不知道,,但他明白,,這些梨子再美味也不能吃,因為它不是自己的,。梨樹看似無主,,但在自己心中依然有主,因為有主,,所以心正,,知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里的“主”,,可以引申為操守,、修養(yǎng)、定力,,也就是做人的準則,?!洞髮W》曾言:“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也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說法,。這些格言,,闡述了類似的道理:越是無人監(jiān)督、自身獨處時,,越要嚴格律己,、表里如一。
東漢名臣楊震有一次調任東萊太守,,上任途中路過昌邑,,當?shù)乜h令王密是他舉薦的。為感謝提挈之恩,,王密白天空手去見楊震,晚上卻準備了十斤金子送他,。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正色斥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后“愧而出”,。
沒有他人約束,少了外界壓力,,道德修養(yǎng)可以說是“存乎一心”,。這種時候,最見品德修為,。正是由于“四知拒金”表現(xiàn)出的高尚情操,,后人尊稱楊震為“四知太守”“四知先生”。直到明代,,萊州府署大門內(nèi)還有楊公祠,、四知堂。
清代有位官員叫葉存仁,,從政30余年,,甘于淡泊,從不茍取,。一次離任時,,他的部屬在夜里送來很多禮物,。葉存仁見狀原封退回,并賦詩一首相贈:“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這里的“畏己知”,,不就是時刻慎獨慎微的生動寫照嗎?
說到底,,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守住內(nèi)心,、知行合一,在外部世界諸多誘惑面前,,方能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然而也不乏一些人,,在“月黑風高無人見”的自欺欺人中亂了方寸,,在“暮夜無知者”的花言巧語中迷失方向,戰(zhàn)勝不了自己的“心魔”,。
《醒世恒言》中有個人物叫薛錄事,。一次他發(fā)高燒,病到第7天,,在昏沉睡夢中化作一尾金色鯉魚躍入湖中,。恰遇漁夫垂釣,薛錄事明知餌在鉤上,,但耐不住餌香誘人,,遂張口咬餌,終被釣去,。馮夢龍的點評一針見血:“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用許衡的話來說,,這就是“心無主”,。
“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正因其“難”,,須得下一番苦功夫,。對今天的黨員干部來說,,就是要修好共產(chǎn)黨人的“心學”,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只有正心明道,、懷德自重,,方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劉少奇在《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中曾提到,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既是律己修身的追求,,也是黨員干部從政應有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