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頭觀瀾|端好能源飯碗,,爭取新的勝利
10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勝利油田,,登上鉆井平臺,,察看作業(yè)情況,,看望慰問石油工人。今年是勝利油田發(fā)現6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廣大石油職工致以誠摯問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yè)大國,要發(fā)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們再創(chuàng)佳績,、再立新功。
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九曲黃河,,奔騰萬里,,在東營入海,孕育出年輕的沖積平原,。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在此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就在這曾經荒涼貧瘠的地方,,勝利人踏平千難萬險,開發(fā)建設81個油氣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5.87億噸,,為國家貢獻原油超12.5億噸,打造了全國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未來更要端好能源飯碗,,爭取新的勝利。
叩問荒原:“我為祖國獻石油”
20世紀60年代,,這里還是一片荒涼貧瘠的鹽堿地,。
彼時,新中國工業(yè)正艱難起步,。因為缺油,,有的飛機停飛、坦克停止訓練,、拖拉機閑置,,首都北京的公交車只能背上煤氣包。
1961年4月16日,,就在這片鹽堿地,,華北地區(qū)第八口探井——華八井獲日產原油8.1噸,廣袤的華北平原,,首次有了工業(yè)油流,。
1964年,黃河兩岸白花花的鹽堿地上,,1萬多名來自大慶,、玉門等地的石油人,打響石油勘探大會戰(zhàn),。
1965年,,坨11井喜獲日產1134噸高產油流,我國第一口千噸井誕生,。
坨11井地處勝利村,,為紀念這一重大成果,當時的石油工人將發(fā)現的油田命名為勝利油田,。
60年來,,勝利油田累計生產原油占我國同期陸上原油產量五分之一,累計利稅1.03萬億元,。
勝利人懷揣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豪邁氣概,,在這個荒涼得連“鳥也不搭窩”的艱苦環(huán)境中,用激情用汗水用熱血和生命,,為我國工業(yè)化起步,,乃至成長為制造業(yè)大國貢獻了澎湃的動力源泉。
科研攻關:“勝利之下找勝利”
科技創(chuàng)新是支撐油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1961年至今,,勝利人始終沒有停下科技創(chuàng)新的腳步。
勝利油田被譽為“石油地質大觀園”,,地質構造極為復雜,,斷層密布,落差懸殊,,像“一個盤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又被踢了一腳”,。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勝利人不斷挑戰(zhàn)勘探禁區(qū),,從構造油氣藏到隱蔽油氣藏,,從淺層到深層,迎來一次次突破,,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帶動渤海灣盆地持續(xù)規(guī)模增儲,,實現“勝利之下找勝利”。
一個甲子回望,,勝利油田產油,、育人、創(chuàng)新三重角色尤其鮮明——60年來,,這里培養(yǎng)了12名兩院院士,、3.4萬名科研人員、28位全國勞動模范;獲得各類科技成果7900余項、國家級科技獎勵120余項,。
綠色低碳:“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觀光旅游”
行走在東營市廣利河森林濕地公園,藍天,、綠地和轉動的抽油機相映成趣,,吸引不少過往游客駐足留影。讓人驚訝的是,,就在這綠樹掩映,、湖光水色間,還有一個年產10萬多噸的原油生產單位——現河采油廠六戶采油管理區(qū),。
在公園里采油,,連光桿上都不能有一絲油污。油田工人奮力建設“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觀光旅游”的管理區(qū),,不斷用更高標準、更實措施,,書寫著綠色發(fā)展新篇章,。
積極轉變發(fā)展方式,勝利油田把綠色低碳融入油田發(fā)展戰(zhàn)略,,全方位加速推進綠色企業(yè)建設,。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2020年,勝利油田累計投產地熱,、余熱,、光伏、光熱等項目,,新增年供熱(冷)能力30萬吉焦,、光伏發(fā)電裝機規(guī)模15兆瓦,年發(fā)“綠電”能力近1800萬千瓦時,,新能源開發(fā)步伐不斷加快,。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低滲透油藏二氧化碳驅油技術正被推廣應用,,為5個區(qū)塊累計注入二氧化碳37萬噸,封存二氧化碳34萬噸,,相當于近310萬棵30年樹齡冷杉樹的年吸收量……
在勝利油田,,油氣開采已基本實現“油不落地、氣不上天,、水不外排”,。
“十四五”時期,,勝利油田將全力發(fā)展新能源產業(yè),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中貢獻力量,。
策劃:張旭東
主筆:戴小河、安蓓
統籌:張曉松,、王絢,、齊中熙
視覺 | 編輯:張愛芳,、郝曉靜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