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人民 造福人民
福建寧德,,一片高質量發(fā)展的熱土,。光榮與夢想,,勤勞與創(chuàng)造,,改革與創(chuàng)新,交匯成雄渾的山海交響樂章,。
這背后,,是35年的踐諾、35年的堅持、35年的傳承,。
1988年,習近平同志一到福建寧德赴任,,就深入基層,聽民聲,,察實情,。調研開路,實干開局,,“四下基層”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那些年,習近平同志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踏遍閩東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許多感人佳話,。
“四下基層”,,下去的是基層,抵達的是民心,,匯聚磅礴力量,,夯實發(fā)展根基。35年來,,這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大創(chuàng)舉,,在八閩大地全面推廣、薪火相傳,。干群同心,、砥礪奮進,擺脫貧困,,實現(xiàn)全面小康,,踏上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閩山閩水物華新”的美好圖景鋪展開來,。
人民江山,根在人民,。根深葉茂,,本固邦寧。
“四下基層”彰顯的根本立場,、精神內涵,、價值追求,蘊含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超越時空的真理性和價值性,。讓我們循著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的足跡,,去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更加堅定自覺地把好傳統(tǒng)帶進新征程,,將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
把心貼近人民
“只有心中裝著群眾,,事事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持”
“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有許多困難和問題,,究竟從哪里入手去解決問題,,依靠什么去戰(zhàn)勝困難?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談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來,。但根本的一條,,就是要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zhàn)斗力的重要傳家寶。”
…………
不論在基層,、地方還是在中央,,習近平同志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倡導并帶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牢牢植根人民,,不斷造福人民。
今年76歲的舒穗英,,時常到寧德霞浦縣委黨校走走看看,,那里珍藏著她的一段特別的回憶。
1988年12月20日,,寧德首次“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現(xiàn)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這里接訪。舒穗英來了,,她反映有關部門在她家附近的河道上建房,,河道砌小了,造成淤積阻塞,,一場暴雨引發(fā)的洪水沖進了她家門,她家損失很大,。
“來的時候急匆匆,,走的時候心里暖烘烘。”當時的情景,,舒穗英記憶猶新,,“不久后,有關部門清理了河道并做了賠償,。”
這次“來訪日”活動共計來了102名上訪群眾,,受理各類問題86件,其中有12件當面答復解決,。
當時,,素有“老,、少、邊,、島,、貧”之稱的閩東,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偏遠山村路途顛簸,群眾有事找政府,,耗時不止一天,。當天晚上,習近平同志就在思考:有這么多來訪群眾,,應該形成一個規(guī)范化的制度,,既讓群眾滿意,也讓群眾好找,。
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四下基層”最初設立就是為方便群眾,。習近平同志的話語樸實,,感情卻很深厚:“與其群眾跋山涉水上訪,不如我們干部直接下訪,,幾個干部下去,,總比那么多群眾上來要強一些。”
在習近平同志心中,,人民群眾的分量最重,。他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寫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如今,,一排排整齊的光伏菇棚成為寧德古田縣鄉(xiāng)村的一道亮麗風景。棚頂發(fā)電,,棚下種菇,,勞動成本、安全風險“雙降低”,,土地利用率,、種植收益“兩提升”。
這已是當地的第三代菇棚。問及是如何走上“點草成金”這條致富路的,,菇農們總要從35年前說起——
古田縣,,是習近平同志上任寧德地委書記后閩東九縣調研行的第一站,他說“是‘看準了’才來的”,。1988年7月,,習近平同志走訪當地香菇技術員彭兆旺的基地,問了一連串問題:“推廣種植,,經濟效益怎么樣,?農民收入增加多少?”“這項技術,,對農民來說好不好,?學習和操作簡單不簡單,容易學會嗎,?”
習近平同志勉勵彭兆旺再接再厲,,特別是要用一幫一、一帶十的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讓鄉(xiāng)親們種香菇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1989年8月,,他又一次來到古田縣,,開展現(xiàn)場辦公,專題調研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
一朵小菌菇,,致富“幸福花”,。古田縣委書記張成慧介紹,,2022年,古田縣食用菌鮮品總產量91萬噸,,其中,,銀耳鮮品產量達38.5萬噸。食用菌全產業(yè)鏈產值達235億元,,農民收入的70%來自食用菌產業(yè),。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在寧德,,習近平同志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多數鄉(xiāng)鎮(zhèn),。“三進下黨”“四進坦洋”“三上毛家坪”“兩赴下岐”……山一程,,水一程,,沉下身子到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去,。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講掏心窩子的話,。習近平同志帶領寧德黨員干部群眾,“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勠力抱上“金娃娃”,,過上好日子。
1990年,,習近平同志撰文《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反復強調:“只有心中裝著群眾,事事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持,。”“只要各級領導能夠與群眾結友交心,赤誠相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的工作就會越做越好,,我們的事業(yè)就會興旺發(fā)達,。”
“把心貼近人民”,道出了“四下基層”的精神要義,。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就是要用實際行動,架起一座座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你們知道福州人最怕的是什么嗎,?”有一次,習近平同志這樣問福州的干部,。他接著說:“我在下面轉的時候聽到,,福州人最怕的就是水火無情。為什么?福州這個地方很多都是木板房,,火一燒就是一大片,。閩江一發(fā)大水,水就會倒灌進來,,百姓就遭殃了,。”
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紙褙福州城”的狀況必須改變,。
福州臺江區(qū)蒼霞新城社區(qū)居民唐慶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00年7月2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他們家,。房屋是木板拼接的,狹小逼仄,,不足9平方米,,擠著一家三口。當時正值炎炎夏日,,屋內猶如蒸籠,,十分悶熱。
習近平同志說:“我們在中午最熱的時候來看,,才能真正體會到住棚屋區(qū)群眾的困難和疾苦,。”
“請給群眾捎個話,政府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盼,,把好事辦好,。”幾天后,蒼霞棚屋區(qū)拆遷改造工作正式啟動,。
2001年8月,,唐慶旺拿到了新房鑰匙。“60平方米,,亮堂舒適,,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回首往事,,老唐眼眶濕潤,。
如今,蒼霞新城社區(qū)正在進行新一輪改造提升,,完善水電管網,,規(guī)劃停車位,新建黨群共享空間,、便民服務驛站,、兒童樂園等,。社區(qū)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露露說:“小時候,,我也住在棚屋區(qū)。是當年習近平同志幫我們圓了安居夢,。我要接續(xù)奮斗,,把好事辦好,讓社區(qū)更宜居,,讓居民更幸福,。”
歲月流轉,不變的是初心,、是情懷,,時空更迭,傳承的是使命,、是責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以一句直抵人心的莊嚴承諾,為新時代答卷起筆,。
在福建,,“四下基層”傳承弘揚,民生福祉持續(xù)增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廣大黨員干部一件接著一件辦,,一事一事見實效。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福州市考察調研時深情地說:“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福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蔡亞東表示,,廣大黨員干部牢記總書記囑托,,強化宗旨意識,踐行初心使命,,把“四下基層”優(yōu)良傳統(tǒng)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真抓實干的務實舉措,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來,買菜,、做飯成了許多老年人生活中的一道難題,。群眾有需求,干部就行動,,助餐服務應運而生,。
冬日暖陽,微風和煦,。走進福州市鼓樓區(qū)慶城社區(qū)長者食堂,,老人們正在吃著可口的飯菜。70多歲的林錦如是長者食堂的???,茶余飯后還在這里練練書法。她隨手拿起自己寫的“福”字,,滿臉喜悅地說:“今天的我們,,都是有福之人!”
基層是黨的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
“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lián)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
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群眾中去,,不僅彰顯了習近平同志深厚的人民情懷,,還蘊含了推動事業(yè)發(fā)展的方法論。
“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好措施,、好辦法哪里來,?答案是從群眾中來。”
“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體現(xiàn)的,,而我們的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lián)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
…………
這些都是來源于基層實踐又指導基層實踐的寶貴經驗,。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地落實,,關鍵在基層,,關鍵靠廣大干部群眾準確領會、真心擁護,、團結奮斗,。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將其擺在“四下基層”的首要位置,。一次新聞工作會議上,,他說道:“我想,,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橋梁的作用,,長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釋黨對事物的主張和看法,,讓人民了解黨和國家的大事,,使黨的看法,、主張化為人民群眾自覺自愿的行動。”
1988年,,習近平同志察看寧德柘榮縣一家瀕臨破產的覆銅板廠時,,提出一定要想方設法采取措施。
當時,,全國正在進行治理整頓,。有的干部有些泄氣,認為“看不到希望,,做不了事”,。
習近平同志既當實干家也當宣傳家,,深刻指出,中央提出治理整頓,,不是不要發(fā)展,,而是要糾正盲目發(fā)展,要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實現(xiàn)綜合平衡,,而不是急于求成,,什么都干。
一席話解除了當地干部思想上的“疙瘩”,,時任柘榮縣委書記鐘安領悟到,,“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勇氣”。
基層也是最好的課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基層調研,,“甘當小學生”“拜人民為師”,,應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常態(tài)。
習近平同志到寧德工作后,,堅持先調研后決策,,一個縣一個縣地跑,寫下《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
認清“弱鳥”的現(xiàn)實,,提出“先飛”的意識,指明要抓大農業(yè),、工業(yè)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關系……正是堅持實事求是,,摸清了實情,從實際出發(fā),,寧德經濟社會發(fā)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郡縣治,天下安,??h域經濟該如何發(fā)展?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七下晉江”,。產業(yè)發(fā)展、民企轉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他在基層一線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深化認識,,不斷向前推進,,總結概括出“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晉江經驗”。
林海蒼翠連綿,,高天白云舒卷,。
寧德周寧縣七步鎮(zhèn)后洋村的黃振芳家庭林場,草木葳蕤,,郁郁蔥蔥,。林場出入口,“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大幅標語,引來人們的駐足,、深思,。
這一重要論斷的背后也有一個調研故事。
上世紀80年代,,黃振芳貸款8萬元,帶領全家創(chuàng)辦家庭林場,,開墾荒山,,植樹造林,并在速生林中套種馬鈴薯,、玉米,。
習近平同志聽聞此事后,三次赴實地了解情況,,稱贊“周寧縣的黃振芳家庭林場搞得不錯,,為我們發(fā)展林業(yè)提供了一條思路”。后來,,習近平同志寫下《閩東的振興在于“林”——試談閩東經濟發(fā)展的一個戰(zhàn)略問題》,,深刻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
時光流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黃振芳的家庭林場傳給了兒子黃傳融,。曾一門心思種樹、砍樹,、賣樹的他們,,如今盼著樹一天比一天長得好,林場可是他們的綠色銀行,。黃傳融指著林下的黃精,、芍藥說:“等來年豐收,,收入很不錯的!”
2020年,,黃振芳的孫子黃宇斌從深圳返鄉(xiāng),,也一頭扎進了林場,做起了直播帶貨,。“這片青山就是我回來的理由,。我要把外面的新思路帶回林場,把這里的綠色產品介紹給更多的人,。”黃宇斌說,。
一片林,三代人,,綠了山頭,,紅了日子。如今,,在整個周寧縣,,森林覆蓋率超過70%,林下經濟蓬勃發(fā)展,,群眾的幸福指數如同林木一般,,持續(xù)向上。
…………
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一次次跋山涉水、一次次風雨兼程,、一次次傾聽民聲,、一次次問計于民,堅實的足跡里印刻著“基層是黨的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的真理,。
如今,沿著習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在八閩大地,,一支支“理論宣講輕騎兵”深入基層,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領導干部掛鉤聯(lián)系基層,,年輕干部駐村實踐鍛煉,調查研究蔚然成風,,“基層首創(chuàng)”與“頂層設計”相得益彰,,為推進高質量發(fā)展不斷注入“源頭活水”。
福州市建設以“3820”戰(zhàn)略工程成就展為中心的“1+X”學習教育實踐大平臺,打造軍門社區(qū),、三坊七巷等53個特色教學點,、82個特色調研點,引導黨員干部在現(xiàn)場教學中更好地感悟思想偉力,。
寧德市出臺《關于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yōu)良傳統(tǒng)組織年輕干部到鄉(xiāng)村一線培養(yǎng)鍛煉的意見》,,從創(chuàng)新干部培養(yǎng)、深化干群聯(lián)系,、健全人才流動,、完善成果轉化等4個方面,建立健全年輕干部培養(yǎng)鍛煉長效機制,。
85后干部陳艷,,已是古田縣吉巷鄉(xiāng)坂中村鄉(xiāng)親們的老熟人了。她參加“四下基層”實踐鍛煉活動,,住在村民家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情誼。如今,,陳艷經?;卮澹钊胝{研鄉(xiāng)村文旅融合發(fā)展,,她深有感觸地說:“每次下基層,都長見識,、有收獲,。多聽聽鄉(xiāng)親們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工作就更有思路,、更有抓手了。”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
霞浦縣溪南鎮(zhèn)七星海域,,一碧萬頃,海天一色,。連片的塑膠漁排蔚為壯觀,。漁民們耕海牧漁,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
登上七星海上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海上綜治中心等一應俱全,霞浦縣紀委監(jiān)委正在開展“連心日”活動,。
漁民陸宗祥前來詢問:“海域使用證遲遲沒辦下來,,能不能幫我催一催?”
“馬上督促相關單位加緊辦理,。”干部田宏野翻開一頁登記表,,詳細記錄陸宗祥的問題與聯(lián)系方式。陸宗祥是他當天接訪的第十一位群眾,。
“下基層,,就要離群眾近一點,就是來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田宏野介紹,,今年以來,霞浦縣紀委監(jiān)委已開展6批次“連心日”活動,,收集群眾反映問題以及意見建議上百條,。
在寧德,像“連心日”這樣的活動,,可以追溯到1988年12月20日寧德首個“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追溯到那段時期寧德地委、行署制定的“書記約訪日”“專員接待日”制度,。
一次在古田縣現(xiàn)場辦公時,,習近平同志強調,“群眾提出來的問題不要怕,,不要回避,,一定要深入到基層去發(fā)現(xiàn)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你越是害怕困難、回避困難,,困難就越多,,群眾意見就越大”。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工作的導向,。把“四下基層”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好、發(fā)揚好,,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瞄著問題去,、迎著問題上。
樓房整齊成排,,“漁家樂”前人來人往,。寧德福安市下白石鎮(zhèn)下岐村一個暖陽高照的上午,白馬公園里,,老人怡然自得,,孩童追逐嬉戲。
很難想象,,幾十年前,,下岐村漁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終日在海上漂泊,,船連著家,家連著船,,被稱作“連家船民”,。
1998年4月的一天,習近平同志登上船艙,,訪貧問苦,。當年年底,他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xiàn)場會上說:“我們共產黨人看到群眾生活如此困苦,,更應感到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沒有‘連家船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
經過3年努力,到2000年底,,全省1.8萬余名“連家船民”住上了新房,。“有廚房、有臥室,、有衛(wèi)生間,想都不敢想,,心里撲撲跳個不停,。”下岐村村民江成財說。
但是,,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上了岸該怎么生活,?
“不僅有房可住,還要有業(yè)可就,。”“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習近平同志回訪上岸后的“連家船民”,,再次把脈問診,,拿出對策辦法。
如今,,水產養(yǎng)殖,、建筑裝修、商貿服務,,下岐村有了產業(yè),,村民收入更有保障。江成財笑著說:“以前吃不飽,,現(xiàn)在日子好,,長胖不少!”
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總是把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作為打開局面的突破口,。
保護三坊七巷,、“菜籃子”工程、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機關效能建設,,如此等等,都彰顯了鮮明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yè),富裕了一方百姓,。
走進寧德福鼎市品品香公司大廳,,一個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平臺映入眼簾。大屏幕上實時顯示:8萬戶茶農,、36萬畝茶園,、今年以來茶農交易總額64.72億元……
寧德是著名茶鄉(xiāng),。但是,早些年,,茶產業(yè)是原始粗放,、自發(fā)生長狀態(tài),品種雜亂,,不成規(guī)模,。習近平同志多次實地調研,找問題,,謀良策,,提出要成片、成規(guī)模地種植,,科學管理,,打出品牌。
近年來,,“福鼎白茶”名氣大了,,該如何邁向更高質量的發(fā)展?在當地干部看來,,盡管發(fā)展階段不同,,但堅持問題導向的工作方法始終不過時。他們堅持“四下基層”,,深入走訪茶企,、茶園、茶農,,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供給端,,如何做到質量優(yōu),?推進基地化建設,用綠色防控替代化學農藥,;生產端,,加工如何精細化?推進清潔化,、自動化,、信息化加工設施裝備升級;銷售端,,如何擴大影響力,?打造茶文化,,講好白茶故事,,同時延伸產業(yè)鏈,,推出一系列衍生品。
“堅持問題導向,,是我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砥礪前行的重要遵循。我們要敢于正視問題,、真正找準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更好地推動茶業(yè)富民,。”寧德福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茶產業(yè)發(fā)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蔡梅生說。
業(yè)績都是干出來的
“人民群眾是最實在的,,他們不但要聽你說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聽‘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來到福州市政務服務中心,,大樓頂端的“馬上就辦 真抓實干”8個紅色大字引人注目。在“一件事”綜合窗口,,市民周澤光一次性辦成了社會保險登記,、公積金賬戶開戶等多個事項。“只需提交一次材料,,一窗辦理,,方便多了。”周澤光說,。
馬上就辦,、真抓實干。這是上世紀90年代,,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時提出來的,,切實推動黨員干部轉變作風,提高為民服務效率,。
當時,,外商在福州投資辦廠,流程手續(xù)十分繁復,,需要數月甚至一年以上,。為此,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采取“一棟樓”辦公,。
剛開始有的部門不愿意進駐“一棟樓”,,但是習近平同志下定決心干成這件事。他還多次到“一棟樓”現(xiàn)場調研,,看到哪個窗口排隊人多,,就會了解情況,、問明原因,對工作效率提出改進措施,。
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馬上就辦,、真抓實干”薪火相傳。如今,,福州市政務服務中心已入駐68個部門,,提供2215項服務事項,設有“一件事”綜合窗口,、“辦不成事+幫幫團”訴求窗口,、智慧政務大廳,企業(yè)群眾辦事越來越便捷,。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人民群眾是最實在的,,他們不但要聽你說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聽‘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四下基層”,務求實效,。
1988年,,習近平同志剛到寧德工作時,寧德還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之一,,有名的“老,、少、邊,、島,、貧”,被比作東南沿海的“黃金斷裂帶”,。
發(fā)展落后,,觀念不能“貧困”。習近平同志在《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中指出,,“如果人們只看到窮,,但不是歷史地看,發(fā)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在講‘貧窮’的同時,,不要忘記講閩東的光彩”,。他強調,閩東人民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善良質樸的精神就是一種光彩,。
35年來,,山還是那片山,海還是那片海,。但山已經不再是那片山,,海也不再是那片海。
進入新時代,,寧德乘勢而上,,搶抓機遇,抱上了“金娃娃”:引進了以寧德時代,、上汽,、青拓、中銅為代表的龍頭企業(yè),,培育形成了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4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yè)集群,。
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寧德市全面打響“寧德服務”,,堅持“一個產業(yè)一個工作專班,、一個發(fā)展規(guī)劃、一套招商政策,、一批重點跟蹤項目”,,實行集中辦公、靠前服務,,項目推進到哪里,,工作專班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強化項目落地“保姆式”服務,。
讓農業(yè)高質高效,,鄉(xiāng)村宜居宜業(yè),農民富裕富足,。寧德市集聚整合駐村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鄉(xiāng)村振興指導員,、金融助理員等“一書記三大員”,,把力量往鄉(xiāng)村下派,,讓資源往鄉(xiāng)村下沉。
走進寧德福鼎市硤門畬族鄉(xiāng)柏洋村,,街道整潔,,村美人和,田園如畫,。
3年前,,劉端斌來到這里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和村干部齊心協(xié)力,,推動村子發(fā)展邁上新臺階:在以往的房屋租賃中加上物業(yè)管理服務,,產業(yè)鏈延伸了;加強景觀設計,,規(guī)范美食街經營管理,,村民生活更舒適了。一段駐村經歷,,讓劉端斌更加熱愛鄉(xiāng)土,。如今,他已擔任硤門畬族鄉(xiāng)副鄉(xiāng)長,,扎根田間地頭,,繼續(xù)為鄉(xiāng)村振興揮灑汗水。
弱鳥先飛,,滴水穿石,,“閩東之光”愈發(fā)耀眼,寧德發(fā)展已實現(xiàn)從“閩東老九”到福建省新增長極的蝶變,。溫福鐵路建成運營,,三都澳港口初具規(guī)模,寧德主城區(qū)已建成福建東北翼中心城市,,當年閩東人民的三大夢想一個個變成了現(xiàn)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業(yè)績都是干出來的,真干才能真出業(yè)績,、出真業(yè)績,。”
如今,福建省各級黨委政府強化重效,、求效,、顯效的鮮明導向,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將心思花在“想干事”上,、把能力用在“會干事”上、把力量放在“干成事”上。
福州堅持“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精神,,促進高效能治理,創(chuàng)造高品質生活,,榮獲聯(lián)合國人居署頒發(fā)的首屆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獎,。
晉江,秉持“愛拼才會贏”的信念,,干部群眾齊奮斗,,安踏、恒安等民營企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晉江經驗”不斷釋放新活力。
…………
堅持“四下基層”,,走好群眾路線,,撲下身子謀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在廣袤的八閩大地上,廣大黨員干部正奮力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福建新篇章,。
***?。?/p>
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各地各部門堅持把學習推廣“四下基層”作為重要抓手,,督促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習工作方法,帶著信仰,、帶著使命,、帶著感情深入基層一線講理論、抓調研,、辦實事,、解民憂,切實把主題教育抓出高質量,、好效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新征程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真心傾聽社情民意,,用汗水筑就百姓幸福,切實把“四下基層”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好、弘揚好,,廣大黨員干部走到群眾身邊,,必將走進群眾的心里,必將開拓新的局面,,必將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本報記者張毅、蔣升陽,、張洋,、付文、孟祥夫,、王崟欣)